第一次聽到「斷背山」這個名字,是一位朋友介紹我看這本書。他說:「李安已把他拍成電影了,先來看看原著小說吧。」
老實說,我認同李安是一位很優秀的導演,不過並不表示我對他的電影會毫無疑問地有興趣;另外,當知道小說的提材跟同性戀有關,亦沒有引起我很大的好奇;再加上書名並沒有讓我有任何遐想,所以我很快便把它丟到一旁了。
記得那天我去看「聖誕快樂」,戲院放出「斷背山」的預告片,電影以同性戀為賣點宣傳,兩個男人為主的戲,還是沒有很吸引我的目光,可是非常奇怪的是,心裡有一把聲音在迴響著:「這部戲要是不看的話,鐵定會錯過了一些什麼的. . .」。不過,硬性子的我,還是叫自己不要去看了。
金球獎揭中的前一天,老闆娘拿著一份一位在美內地人看完後的觀後感文章給我看,看後感覺非常良好,因為那位仁兄寫的出發點,同性戀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,他寫出了不少不一樣的角度,文章的重點在說出戲的重心在「人的感情」,這最合我胃口了。
直到上星期,李安回台灣宣傳,接受了不同電視台的訪問,台灣的朋友給我看了其中一個,讓我對這位導演有了很不一樣的觀感,也令我對這部戲有另眼相看的感覺。
那位主持人的訪問功力,我可是完完全全的不敢恭維。他那種把李導演奉為「台灣之神」的訪問方式,我這個不是台灣人的華人看了真有點感到汗顏。只是李導演的回答,卻是那麼的不慍不火,那麼的恰到好處。他把那些主持人將他恭上神檯的話,輕妙談寫而又謙虛的帶過後,便鬆容不迫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。台灣的朋友說,李安真的很厲害,不管哪個訪問者如何的沒做好功課,就算他聽不太懂對方在問他什麼,他都能自己回答,而且還說出一番道理來。
作為觀眾的我,聽著那些很白痴的問題,都很有想說粗話的衝動;然而李導演的那份涵養、那份風度氣量、耐性的回答,真的令我很敬佩。另一方面,當他說到他自己的電影時,卻冒出另一種味道來。是一團火,一團執著的火,感覺很特別 ─ 自負中帶著謙和的火。
這樣的導演,拍出來的人性,應該會有很不一樣的感情面;比起他之前的每一部電影,這部該會有更爐火純青的戲味。
心中的那把叫我不要錯過的聲音又再一次擁出來了,真希望它能讓我有機會把眼鏡換一換!